《澳門專業舞蹈教育的創建與發展》

作者:張 毅

 

  1998年我從香港來到澳門,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南國的小城。登上彌漫著濃郁的歐陸風情的主教山,放眼望去是一片寧靜的海灣。海浪拍岸不起一點波瀾卻是漣漪蕩漾,靜得似一汪湖水。山腳下,小巷深處毫無陌生感的景和物和人,蒸騰出醉人的中國氣息和情懷。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文景觀竟然如此奇妙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澳門的一個象徵,令我好奇,激起我想瞭解她,親近她的願望。那時正值回歸前夕,我受聘於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

  澳門演藝學院成立於1989年,從屬澳葡政府文化學會(澳門文化局前身)。下設舞蹈學校、音樂學校和戲劇學校。學院辦學的宗旨是面向廣大市民和學生提供藝術培訓,普及藝術教育,推動澳門藝術發展。當時舞蹈學校的狀況與我心目中所熟悉正規學校的狀況大相徑庭。連我一起總共三位老師,在一幢老舊的葡式建築的狹小空間裡,面對著四五十個從幼兒到成人的學生。用“門庭冷落車馬稀”來形容絕不為過。與近鄰的香港相比,澳門的舞蹈幾乎是一片處女地。我清楚地記得那時候,澳門唯一的一座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剛剛落成不久。為了吸引市民進劇場看演出,主辦機構不但免費送票,還專門在各交通樞紐點安排車輛免費接送。令我稀罕不已,羡慕不已。

  1999年澳門回歸,午夜時分,我看到澳門市民舉著國旗聚集在關口,歡迎解放軍進駐澳門的熱烈場景。澳門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

 

一、耕耘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後,澳門的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很快出現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勢頭,文化也不例外。為了慶祝澳門回歸,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委約我先生應萼定編創一部澳門題材的舞劇“澳門新娘”。排演一部舞劇起碼要幾十號受過訓練的演員,尋遍澳門沒有一支職業舞蹈團,只能用公開招募的方式,動員了澳門許多社團和中學的舞蹈愛好者、發燒友一起參與了排練和演出。“澳門新娘”的成功演出在澳門帶起了一股舞蹈的熱潮,應萼定也被澳門文化局聘任為藝術指導,進入舞蹈學校工作。

  因應澳門社團舞蹈和中小學校際舞蹈比賽發展的需要,舞蹈學校連續開辦了三屆,每屆為期三年的“舞蹈編導培訓班”,“舞蹈教師資格證書班”,大面積地覆蓋了澳門社團的舞蹈骨幹和中小學舞蹈老師。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提供培訓的經費,免費為她們做了一次輪訓。培訓的成果很快在校際舞蹈比賽中顯現,學員們創作的節目不斷嶄露頭角,改變了澳門舞蹈長久以來學習模仿內地舞蹈的局面。學舞的孩子越來越多,老師不夠了。先後從香港、內地補充了老師。場地不夠了,那幢老舊逼仄的葡式建築實在容納不了快速膨脹的學生人數了。2004 年舞蹈學校搬進了擁有大、中、小十多間教室的新校舍,仍然無法滿足學生逐年遞增的趨勢。根據校舍的空間和老師的工作時間所限,學校把生源控制在1000人以下,並逐漸規範了學制,設置了從啟蒙、初級、中級至高級共12年制的芭蕾舞和中國舞的培訓課程,以及不設年限的成人班課程,滿足不同年齡段的舞蹈愛好者。

  為了吸引學生保持對舞蹈的興趣愛好,學校建立了以“舞蹈伴隨我成長”為主題的常年的演出制度。所有帶班的老師都要為學生編排適合不同年齡段表演的節目,藝術指導給予老師提出要求和具體指導,以保證演出的品質。每年盛夏演出前,售票中心一開票,往往不到兩個小時,所有門票全部賣完。對於一個才五十多萬人口的小城而言,我們培育了相當比例的舞蹈愛好者和舞蹈觀眾。更何況有一批從幼兒時就開始在舞蹈學校學舞的孩子已經小學畢業進入初中,有了自覺的意識,立志要將舞蹈作為她們畢生的追求。但以普及培訓為宗旨的演藝學院舞蹈學校卻無法滿足她們的願望,為她們提供專業的舞蹈教育。而要轉變演藝學院舞蹈學校的辦學職能,必須經由立法會修改相關的法律條文才能實行。

  回歸後,澳門背靠祖國引來了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發展的黃金時刻;多年的培育發展,舞蹈已經成為最受廣大市民喜愛的藝術之一;將澳門舞蹈從業餘普及的層面向專業層面提升的需求已經顯現,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已經具備。澳門不再是一片貧瘠荒蕪的舞蹈土壤了,經過7年的耕耘,播種的時節到了。

 

二、播種

  2005年,在特區政府文化局、教育暨青年局和上海市教委、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舞蹈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三年的籌備,開辦了“全日制舞蹈技術課程”,在澳門歷史上第一次將專業藝術教育納入澳門正規教育體系之中,成為澳門藝術專才教育從無到有的一個里程碑。文化部教科司、上海市教委、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舞蹈學校的各級領導和澳門原社會文化司司長現任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崔世安都出席了隆重的開班儀式。

  “全日制舞蹈技術課程”在澳門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全新事物,不但澳門市民,學生家長全然陌生,就連舞蹈學校的老師和行政人員都還沒有完全的、充分的做好從普及教育向專業教育轉換的準備。特別是澳門地小人少,生源本來就少,身體條件好的更是少之又少。這看似我們的劣勢,但也可能辯證的成為我們的優勢。

  澳門背靠內地面向世界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內地幾十年舞蹈教育豐富的成果和經驗是我們取之不盡可資借鑒的寶藏,上海舞蹈學校作為合作單位派出優秀老師給我們最直接的支援;面向世界,又為我們打開了瞭解世界舞蹈先進理念和發展趨向及最新成果的視窗。澳門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可能有後發先至的優勢。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結合自身學習舞蹈的背景、長年在海外從事舞蹈教育和舞蹈創作的經歷以及澳門的社會環境、文化生態等地區性特點,試圖在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材選擇等方面做一些改革與創新,探索一條適合澳門實際的專業舞蹈教育路向。

 

1、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的定位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系。學校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作為一間舞蹈學校當然要以傳授舞蹈,培育舞蹈人才為主旨。甚麼樣的舞蹈人才才是適合當代舞蹈發展趨向和適應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我們過去所接受的舞蹈教育體系,除了培育出一批頂尖的舞蹈表演人才之外,有甚麼偏頗之處?遺憾之處?不適合當今社會發展之處?從我們自身的學舞經歷,痛感從小學舞,只注重技術技能的訓練,注重模仿為主的教學模式,令學生舞蹈視野不廣,思維單一;重舞輕文的課程設置令學生知識面狹隘,文化素養低下,直接影響日後舞蹈藝術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側重尖子培養,拔一個尖子荒廢一批苗子,浪費了教學資源。

  根據這樣的思考,我們把辦學的理念和目標設定為“培養知識型、創造型,新型的舞蹈人才”。澳門專業舞蹈教育剛剛起步,急需方方面面的舞蹈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不僅僅限於芭蕾舞或中國舞的專門表演人才。而是要求每一位學生除了能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全面的舞蹈技能外,更能自信地認識自己的身體,自覺地開發身體潛能,將身體動作上升為藝術語言,進而學會用肢體語言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最終具備熟練地用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思考的能力。這樣的舞蹈人才比專攻尖端的表演人才更適合當前澳門舞蹈發展階段性需求和未來的發展趨向。同時也為學生未來舞蹈的職業選擇,開拓了更廣闊更多元的空間。

 

2、課程設置

  確立了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圍繞這一理念和目標的實施,如何科學的設置課程,以及各課程間的相互比例和進入時段,成為我們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我們開設芭蕾舞、西方舞、中國舞身韻、民間舞、現代舞和劇目排練。不刻意區分芭蕾舞專業和中國舞專業,所有學生在校六年期間,這些課程都要學。

  每天都是以芭蕾基訓,開始她們一天的專業課程。芭蕾基訓是目前世界上被公認的最科學最系統的舞蹈基礎訓練體系。為學生塑造一個直立挺拔的形體,訓練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以及完成旋轉、彈跳等各種技巧的能力。一舉一動都要按規矩,為舞蹈的身體立下最初的規矩。就好像練書法必須從正楷入門一樣,然後行書、草書,最後才能隨心所欲地狂草。

  副課的中國舞身韻、民間舞、西方舞,這些各具鮮明風格和強烈個性的中西舞蹈的學習,要求任課老師主要不在於精雕細刻地讓學生成為某一舞種的行家里手,而是緊緊抓住每一個舞種的核心元素的領會,加大組合量的訓練。通過這些變化繁複,反差極大的不同舞種的學習,訓練學生對於身體運動規律精細的觀察能力和敏銳的模仿能力。並通過不同的模仿,體悟到不同的體態、不同的運動軌跡、不同的氣息和發力狀態,會在身體內部引發出氣質、精神、情感的不同反應。這種模仿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外部模仿,而是通過反差對比,誘導學生體悟動作語言由外到內,再由內到外,從發生到傳送的路徑。

  中國舞身韻、西方舞、民間舞這些副課還是在相對嚴謹的規範中以模仿為主要的學習方式。而從二年級開始進入現代舞的訓練,則完全打破所有舞種的規範約束,將身體運動的固有模式解構重組,引導學生直接進入身體結構和力效的訓練和思考。作為中學生也許她們思想上心理上還不能正真體悟到肢體語言的奧秘,但經過幾年的訓練,她們的身體發生了類似化學反應式的變化,從量變到質變。她們具備了在這些不同課程之間自如轉換的適應能力;具備了自信地掌控自己的身體,針對不同題目從容應對的能力,更不用說敏銳快速的模仿能力大大超過了同年齡層的中專生。

  這些課程的設置和不同時段先後交叉,循序漸進地推進訓練,始終以掌握全面的舞蹈技能,並建立起將身體動作,作為一種藝術語言的自覺意識。同時,也兼顧到課程與內地、港臺及海外高等藝術院校舞蹈專業相銜接,讓學生中專畢業後自主選擇。歷屆學生中,選擇芭蕾舞、中國舞、民間舞、現代舞的都有,專攻自己最喜愛的課程,考上大學繼續深造。可見這樣的課程設置和訓練並沒有刻意地劃定一個模式,限定一個舞種,把所有學生強行按入一個統一的模具,倒出一模一樣的成品,而是提供了多元的可能,給學生發現自己潛質和興趣的選擇權利。

 

3、課堂訓練和舞臺實踐相結合

  課堂訓練和舞臺實踐的結合是學生積累舞臺經驗,提高藝術素養,並能回饋課堂,讓教學與表演相輔相成,促使學生成長、成熟的重要途徑。每年一次的彙報演出從未中斷。劇目排練課除了學習經典芭蕾舞劇碼和內地優秀獲獎作品外,絕大部分都是學校老師在藝術指導的指導下完成的原創劇目。年輕的老師個個能教、能編還能演,她們身體力行地給學生樹立了最近、最直接、最生動的舞蹈人才的標杆。與現成劇目學習排練不同,原創劇目的排練,學生不是依葫蘆畫瓢,機械地複製原作。而是能動地與創作者一起經歷了從原始素材的積累,經過反複試排修改,最後完成定稿的全過程,潛移默化地學習了舞蹈編舞知識,進一步開拓舞蹈視野。多年來學校積累了一大批包括小型節目和大型舞劇的原創劇目,多次參加了本地、內地、海外的巡演和各類比賽以及澳門藝術節、回歸慶典等盛大演出,頻頻獲獎。學生們的表演呈現出超乎她們年齡和學齡的從容與成熟,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致的好評和高度肯定。

 

4、文舞相融平衡發展

  有別于普通初中、高中的通才教育,舞蹈教育是藝術專才教育。學生從初一進校一直到高中畢業,六年間大部分時間消耗在練功房裡。“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在舊戲班裡以絕技、絕活安身立命的行當中似乎是金科玉律。“一招鮮吃遍天”的獨門秘笈是舊藝人保持江湖地位的看家本領。技術至上的觀念在舞蹈教育領域裡也一直佔據上風。長期重舞輕文的傾向造成專業課與文化課的比例嚴重失調。文化知識的缺失,人文素養的低下,對學生個人而言,影響完善人格的塑造,也直接影響到未來二次擇業的危機。對舞蹈人才隊伍而言,必將造成文化素養整體性的滑坡。舞蹈界長期被人詬病“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正是重舞輕文的後果。最終也勢必影響到舞蹈藝術發展的層次和高度。有鑑於此,學校把文化課的課時分配以各占百分之五十的比例,與專業課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設有語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電腦、音樂、公民教育及綜合科學等課程。根據澳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的規定,學生在六年的時間裡必須完成與澳門普通中學同等學歷的初中、高中文化課程,經考試合格,獲得初中文憑和高中文憑方可畢業,才能獲得參加大學高考的資格。如此,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完整的基礎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的舞蹈專才。

 

 三、收穫

  2010年“全日制舞蹈技術課程”第一屆學生畢業。澳門有史以來第一批接受了系統完整的專業舞蹈教育的中專生,將要離開學校。學校在過去的六年裡為她們所設計、所授予的一切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統統要接受高考的嚴格檢驗。她們有的通過內地統考,考取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專業、中國舞專業、現代舞專業都出現了來自澳門的新面孔;有的考入香港及臺灣甚至遠至奧地利的藝術名校;也有的改變了自己的志向,不再選擇舞蹈。由於在舞蹈學校接受了與普通中學同等學歷的文化課教育,她們都按照自己的志願被“澳門大學”、“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旅遊學院”錄取。升學率達到百分之百。

  舞蹈學校作為一間全新的學校,在沒有歷史的傳承,沒有經驗的積累,幾乎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探索出一條符合澳門實際的舞蹈藝術教育路向,交出了我們兢兢業業完成的答卷。

  因為身體的原因,2013年在送走了第二屆畢業生之後,我與我先生應萼定先後提出辭呈,離開了舞蹈學校。人雖然離開了學校,但內心一直像牽掛離家的孩子一樣牽掛著在各地上大學的學生。時不時從各處傳來零星的消息。最早的消息:誰誰是班裡最受老師寵愛的學生;誰誰獲得了學院最高級別的全額獎學金。稍後的消息:誰誰被送入著名芭蕾舞團實習。再往後臨近畢業時的消息,誰誰被芭蕾舞團錄取了,誰誰被現代舞團錄取了。每當聽到這些消息心頭總會湧起一絲欣慰和驕傲。

現在第一屆的學生都已大學畢業,有的留在北京,加入職業舞團,舞臺上常常可以看到她們的曼妙舞姿,圓著她們孜孜以求的夢想。有的在香港在臺灣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作策劃,拿專案,申請各方的贊助,以充滿活力的創作和高水準的演出活躍在港澳臺三地。有的回到澳門從事教師、編導和藝術行政工作。第二屆、第三屆﹍﹍。一屆屆高學歷的專業舞蹈人才學成歸來,帶回來的是扎實全面的舞蹈知識,開闊的舞蹈視野和相關舞蹈藝術方方面面的實際工作的能力,必將徹底改變澳門長期以來缺乏專業舞蹈人才的局面,給澳門舞蹈長遠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對此我們充滿期待,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