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1年那美好的七年》

作者:傅月美

 

  接到李宇樑先生電話,著我為澳門演藝學院三十周年寫篇文章。他說我在2005年初到2011年夏,在澳門演藝學院足足工作了七年多,一定要寫下一些點滴。我沒有藉口推辭,是的,七年,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卻見證了不少的變化。

  記得2004年受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當時的校長陳栢添之邀,希望我能為戲校幫忙開設編導課程,並為學校導演一個戲。其實早在2002年,我被澳門戲劇農莊邀請來澳門,為他們執導《暗戀‧桃花源》在旅遊塔上演。那時就被澳門的劇界朋友為澳門戲劇發展的用心和作出的努力而感動。所以本著也為澳門戲劇發展盡一分力的初心,我答應了陳校長的邀請。

  2005年初我踏入戲校,當時是以兼職導師的身份到來,在澳門演藝學院高士德舊校上課,音樂學校和戲劇學校全都在那兒,大家分用著課室。那時戲校班級不多,只有表演班、青少年戲劇及戲劇教育班。我為戲校開設編導班,從香港請來了一些有經驗有名氣的編劇家來給同學上課、分享經驗,其中包括杜國威先生、陳敢權先生、余翰庭先生等,導演課就由我自己擔任。

  2005年暑假,學校要上演一個戲,要排甚麼戲好呢?我個人認為要讓社會人士覺得戲校有成績、值得家長把子女送進這裡學習,就必定要把學生放到舞台上,讓觀眾看到他們是那麼的好,有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那麼,學校的聲譽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舞台技術的專業配合也很重要,只有整體配合得好,才能給人專業的感覺。

  很高興陳栢添校長同意了我的看法,就著當時表演班最高班同學的人數及年紀,為了讓他們容易理解角色和表達情感,決定要找些和他們生活相近的寫實戲劇,最終敲定了翻譯劇美國劇作家紐‧西蒙的《少年十五二十時》。這是一個講年輕人成長的喜劇。我請來了香港著名的佈景、燈光、和音樂方面的設計師來為舞台演出設計,而這些設計師們本著幫忙培養澳門年輕戲劇接班人的熱心,情願少收報酬(包括我自己),不怕港澳兩地間的奔波,就這樣把一台具專業舞台技術的演出呈現在觀眾面前。另一方面,同學們也很努力排戲,我是他們的導演、也是他們的老師,排練就是等於上表演課。經過幾個月的排練,2005年8月《少年十五二十時》上演,開戲校公開演出全部由學生擔綱的先河。演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受到大家的歡迎,並入選了第六屆兩岸四地華文戲劇節代表澳門的劇目,2006年將到香港演出。文化局向來重視澳門演藝學院,演出後何麗鑽局長,和王世紅副局長約見了我,要求我留下,繼續為戲校工作。就這樣,2005年9月起,我就成為了戲校的全職導師,擔任了之後長達七年多的學校「藝術指導」工作。

  表演藝術不同一般課程學習,「實踐」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單在課堂上上課,也著重踏台板,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要到台上才學到,要理論與實踐並行。當時編導班每月都有工作坊,這是一個內部演出,演出時全校表演及編導同學都要出席觀看。編導班與表演班同學一起,實踐堂上所學。而每年暑假前更有匯報演出,編導班同學創作一個十五分鐘的劇本,及導一個十五分鐘的片段小品或編劇同學寫的作品。除了上課,他們的實習機會很多,同學間並互相支援支持,甚至擔任後台工作,讓他們對舞台的前後台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也讓全校同學在一個相互支持的氛圍中成長。在學年結束時,每班都有結業演出,排練多在晚上及星期六日進行,整間學校熱鬧得很,演出就在學校禮堂進行。漸漸的,課程多了學生多了排練多了,就顯得課室不夠了,我們需要更多屬於戲校上課及排練的地方。這時,剛剛文化局遷入塔石新址,原來在友誼大馬路海景花園新安花園的辦公室全層就撥給了戲校使用。

  經過裝修,這裡有教員室、大小不同的幾個課室,其中較大的一個可以當黑盒劇場用。有圖書室、道具室、服裝間、甚至有化妝室。開辦的課程也多了,除了有系統化的表演一二三級、青少年表演班,還有兒童班,再加上編導班、後來的舞台設計課程、舞台化妝班、甚至默劇班,真是熱鬧得很。

  接下來的幾年,每逢快到暑假,每個課程每班級都有結業演出。除了利用舊校禮堂作為公開演出場地外,表演最高班每年都在文化中心小劇場作專場演出。在澳門七年來,我為表演畢業班導了《少年十五二十時》(2005)、《創奇者》(2006)、《上海屋簷下》(2007)、《赤腳走公園》(2007)、《麻煩家,姊妹花》(2010)、《逝影如風,永恆在背後》(2011)。

  特別是被邀參加2007年澳門藝術節亦是紀念中國話劇發展一百年的大型演出《上海屋簷下》。這個戲的演員包括表演班、編導班、兒童班,以及畢業了的校友。過程中我帶了兩個主要演員到上海作資料搜集,在上海戲劇學院老師的幫助下,參觀了劇作者夏衍故居、參觀了上海的弄堂房子、參觀了龍華烈士塔,並了解三十年代的上海生活狀況等等。這些都給全劇演員理解劇本、理解角色有很大幫助。《上海屋簷下》是個寫實主義的戲,佈景設計師把上海弄堂房子的兩層樓搬上了舞台,為了早日適應,在接近演出的排練期間,我們整個劇組到深圳觀瀾佈景廠去作實景排練,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演出時我們在舞台上的前沿掛上了覆蓋整個舞台的白幕,然後把搜集到的關於三十年代上海社會狀況製成影片,投射在白幕上作為序幕,讓觀眾了解多點關於戲的背景,容易進入距離我們遙遠的年代及地方。這個演出由於是放在澳門藝術節演出系列,觀眾來自各地,他們有很好的反響。甚至現在,從網上搜索《上海屋簷下》資料時,會發現澳門演藝學院的這個演出劇照是和國內眾多專業劇團演出的劇照放在一起。這個演出是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的一個驕傲,但可惜戲校沒把這個演出的點滴納入介紹整個學校多年活動的「活動情報」資料項目中,向外發放。之後,我們還排了《常規與例外》、《仲夏夜之夢》等經典劇目,參加澳門藝術節在祐漢的戶外演出。《仲夏夜之夢》的演出期,適逢四川大地震,學校還以這個演出為災民籌款。

  2009年,學院成立青年劇團,由戲校老師、學生精英組成演員團隊。首個演出《天琴傳說》,劇本創作由專程從加拿大應聘回澳擔任青年劇團藝術總監的李宇樑先生負責,而我就擔任導演的工作。《天琴傳說》由於角色年齡的需要,我們從香港請來了前輩葉進先生及黃文慧小姐來參演,他們的成熟演出,也給青年演員一個很好的示範。青年劇團此後亦演出了多個劇目,有翻譯、有原創,並曾從台灣請來名演員台大戲劇系老師姚坤君來辦工作坊,訓練團員以及擔任《憎死哈姆雷特》一劇的導演工作。除了姚老師,也請來了著名的鄧樹榮老師、鄧偉傑老師、李國威老師等著名的香港戲劇工作者來擔任導演及演員工作。

  在2005至2011年,編導班同學在學習上也有不錯的成績,他們參加了2008年第七屆澳門文學獎戲劇組的劇本比賽,獲得冠軍、及三個優秀獎。2009第八屆澳門文學獎戲劇組獲得亞軍及季軍獎。2009年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獲得兩個入選獎。2010年的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獲得了季軍及兩個入選獎。除了參賽,其實每年編導班的同學都有不錯的劇本創作出來,這些就是澳門戲劇的接班人,這些青年人的本土劇本創作,真的希望能受到學校及社會的重視,為他們出劇本集,留住創作的火花並得以傳承,到底他們都經過努力、經過受專業老師的指導和鼓勵而創作出的好作品。

  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那些年培養了不少有潛質的戲劇工作者,他們畢業後除了加入青年劇團外,有的成為自由身全職演員,有的考入國內外的藝術學院繼續學習,成為專業戲劇工作者。這些藝術學院包括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台灣大學戲劇系、台灣北藝大、台灣台藝大、台灣文化大學戲劇系、香港演藝學院、甚至北京電影學院等等。他們學成歸來亦投入澳門專業戲劇工作中,甚至創立劇團,為澳門戲劇事業盡一分力。澳門今時今日的戲劇發展,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絕對有一定的貢獻。期待真正撰寫和研究澳門戲劇發展史的學者們,將來能給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有個公正客觀的肯定。

  2005年至2011年那美好的七年。

  祝願澳門演藝學院有更輝煌的未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