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戲劇的情緣》

作者:殷庄正

 

  我真正接觸戲劇的時候是初三那年,那時我剛轉校到澳門。面對完全陌生的同學,我使出慣用的手段,用沉默包裝自己,我的包裝非常成功,以至於一度有人以為我是啞巴。但是,我的家裡人很快發現了這一情況,於是便擅自幫我填寫了一份報名表,遞交到演藝學院戲劇學校。等我知道這件事,生米已成熟飯,想不吃都不行。無奈下,我硬著頭皮,黑著臉,幾乎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拿著那張報名表與一份自我介紹到戲劇學校接受面試。坐在學校的椅子上,我細細的打量著這個光亮又陌生的環境,打量著同處於這環境中的幾個看似與我同齡的男女,而他們似乎也在悄悄地打量我。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些人會成為我日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考試的結果總是出人意料,幾乎毫無準備的我在自己那“浮誇”的演技下成功的進入戲劇學校。我們班的老師是一個既年輕又隨和的人,他光著腳趾,穿著拖鞋,以一種瀟灑的姿態在教室內等待我們,我忽然有種進家門的感覺,就在這溫暖的感覺中開始了第一節課。

  很抱歉我不能詳細介紹課堂內容,可能因為太緊張或者說是興奮吧。總而言之,在第一個學期,我應該是全班請假次數最多的那個,有時甚至連一些集體活動都沒能參加。那時的我對這個課程並沒有多大興趣,因為我覺得這門課程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不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硬逼著自己去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嗎?迫於壓力(主要來自我媽),我還是堅持去上課,不過經常會請假,一直持續到學期末,到了考試那一天,我成了班上唯一一個隻知道劇情,別的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因為連排練我都沒去。面對著幾乎一無所知的我,與我同組的一位同學提出一個問題:“你到底是來幹甚麼的……?”

  說來奇怪,在幾乎自我放棄的情況下,聽到這句話,我竟然冒出一絲憤怒“我來幹嘛?和你有關係嗎?”就是這一絲憤怒,讓我萌發了要認真考試,證明自己的念頭,而這個念頭是建立在僅僅讀過幾次稿的基礎上,有時自己都覺得驚訝,真想問問當時的我“到底是誰給你的自信?”。

  考試結束後,由於我的臨場應變能力,在一眾表揚名單中難得聽到了我的名字。這讓我第一次對戲劇產生了一點興趣,並且為自己的長期請假而感到愧疚,為了再次聽到同學的認可與老師的表揚,我做出了繼續學習的決定。當然,這並不表示當時的我已經喜歡上戲劇,僅僅只是想再次看見那些認可的眼神。

  曾有人說過“學校就是第二個家。”確實,戲劇學校是我第三個家。在青三的時候(青少年戲劇三級),我迎來了戲劇最大的一場考試,一場屬於我們自己的演出。名稱,劇情,臺詞全部由我們來定。在將近幾個星期的討論後,我們選擇了一個大家都認為合適的題目,叫“Alter ego”。

  當我看著那寫在白板上的黑字的時候,忽然間萌發了這樣一個念頭“如果當初我沒有選擇堅持下去,而是在第一次考試後就放棄,如今的青三會是一個什麼樣子?”誰知道呢,畢竟時間的長河中沒有逆流,沒人可以回到過去。不過我想,那樣的青三應該就不完整了吧,少了任何一個人都一樣,比方說:“少了太神和失憶,這個班上就會少兩個特能搞事的人。少了原子筆,這個班上就會失去一個音樂擔當。少了可樂,那麼我可能就是班上最黑的那個。少了凝希,或許我們會失去一個很好的導演。少了雯雯,沒有人能再扮演霸氣老媽的角色。少了淑女,班上的投球高手或許會變成另一個人。少了Fiona,也許再沒人可以上演女兒的身份。少了Joker……”我們班從開始的十六人,到現在只剩下九人。三年時間,改變的不止是人數,還有我們的內心。在這三年中,我最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我們的老師梁奮佳對我說的:“你站在這個舞臺上的時候,就要清楚自己是在扮演另外一個人,而不是繼續扮演你自己。”

  人的一生很漫長,在這漫長的一生中,我們要扮演很多個角色,學生、兒子或女兒、丈夫或妻子、老師或家長。這些角色幫助我們做出選擇,哪怕看起來很愚蠢的選擇,就像當初我做出繼續學下去的決定時,也曾矛盾過。放棄意味著妥協,但是很輕鬆。堅持意味著承擔,卻很艱難。不管如何,自己的選擇,即使賭上一切也要繼續走下去。

  有一位戲劇朋友曾經說過一句話:“每個星期花三四個小時在這裡,不算太多,但究竟有什麼用呢,我想應該是使命感吧。”在此借用他的金句,希望他不要在意。確實,為什麼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在戲劇上呢?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交了學費嗎?不,不是的。戲劇給我的改變是由內至外的,讓我走出自我封閉,更好的融入生活;使我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幫助我建立自信,加強溝通能力。

  借此文章,感謝三年來戲劇學習生活中給予我支持和鼓勵的老師及同學。當初,是戲劇選擇了我;如今,我感謝戲劇給予我的一切。對我來說,這是最好、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