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音樂時的感受感想集合》

作者:彭尤美

 

  不太瞭解藝術的人會覺得當代青年選擇走上主修藝術的這條道路,只是避免文化課的難度,高考的艱難困苦,藝術變成好好歇息的安全所。殊不知,在你選擇踏入藝術的圓圈中,你的身份已經變成了一位勇士。藝術世界如宇宙般宏大、未知,你根本看不到它的邊界。已知的已經讓你發出驚歎,但還有許多沒被激發的,潛在的,存在的,你所不知道的奧妙等待著你的發現。所以說,學音樂有時就如身處在大海中央,你不是沒有工具,不是沒有意志,會覺得很無助,在大海中浮沉。當我們換一下位置和角度,變成在觀望大海時,便會看到它的美以及波瀾壯闊。旁觀者總是如此淡然,冷靜,樂觀,所以,常用這個角度觀望和理解,便會使我們對音樂的演奏有更清晰的認知。

  音樂,始終引領著人們,它是一個寄託,安撫,宣洩,或者單純的喜愛。可是,熱愛只能泛化為動力,而不會產生智力或者解決問題的動機。對於我來說,大海困境依舊存在。美妙或不那麼美妙的音樂背後,毋庸置疑是無數次的練習和嘗試。音樂是瞬間美而達到永恆美,瞬間既是永恆了,所以努力終究是有意義的吧。

  有本書曾經提到過演奏家的最高境界是琴人合一,我認為這是類似於詩中“無我之境”的概念。人和琴創作出來的是有生命力的音樂,他們之間沒有抵抗,沒有戰爭。書中還提到了匠和家的概念,“匠”與“家”肯定差之千里,但匠人匠心,或許是更永久樸實的熱愛吧。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現象,以前許多藝術家即是藝術家又是數學家。數學和音樂擁有不一樣的靈魂,數學可以解釋音樂嗎?它是音樂的起源,音樂是一個靈動的個體。更準確的來說音樂在數學的基礎上加了自己的彈性,有了這個穩固的基礎和背景,音樂和樂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雖然這兩者之間有先後的次序,可讓我聯想到曾經看到的一句話“純感性的東西力量太淺,必須加上理性的分析。純理性的東西沒有生命力,必須勾勒出感性的線條”。這也是給創作者的平衡,也是給演奏者的結合。

  我經常回憶起自己的學琴之路,經常會做出遐想和假設,如果我早點決定踏上這條無止境的路,我又會變成甚麼樣?如果我換一個學習方向,或許會更適合我的本身條件,或許更遵從我的心。可是長路漫漫,哪條路會更好,更適合我的人生軌跡,或許只有神才知道。《山月記》裡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共鳴“害怕自己並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為有幾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與瓦礫碌碌為伍。”每天的這些恐懼,焦慮,和無數的疑問在未來只會衍生出更多的他們,唯有放下一切愚蠢的思慮,每天只跟自己賽跑,擁有無數個永不破滅的信心,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描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跳下所有無底 的深淵,也會是前程萬里。”

  我曾對自己絕望過,厭惡過,世界上人海茫茫,競爭力無處不在,我無須撼動世界,卻要撼動自己。無論如何,感恩自己曾經的選擇。天遙地遠,世界有萬水千山,音樂是萬物聲音的融匯,卻擁有發聲物體之靈性的傳播。學習和接觸音樂是我的榮幸,在未來,我希望擔當傳播者的角色,也希望擔任創造者的角色。感恩我的導師們,家人,感謝你們的教導和教誨。感謝澳門演藝學院對我中學時期的培育,衷心的祝願澳門演藝學院越辦越好,也希望學習音樂的人們都能不忘初心,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我,整理好心情,也該重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