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2011年那美好的七年》

作者:傅月美

 

  接到李宇梁先生电话,着我为澳门演艺学院三十周年写篇文章。他说我在2005年初到2011年夏,在澳门演艺学院足足工作了七年多,一定要写下一些点滴。我没有藉口推辞,是的,七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却见证了不少的变化。

  记得2004年受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当时的校长陈栢添之邀,希望我能为戏校帮忙开设编导课程,并为学校导演一个戏。其实早在2002年,我被澳门戏剧农庄邀请来澳门,为他们执导《暗恋‧桃花源》在旅游塔上演。那时就被澳门的剧界朋友为澳门戏剧发展的用心和作出的努力而感动。所以本着也为澳门戏剧发展尽一分力的初心,我答应了陈校长的邀请。

  2005年初我踏入戏校,当时是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到来,在澳门演艺学院高士德旧校上课,音乐学校和戏剧学校全都在那儿,大家分用着课室。那时戏校班级不多,只有表演班、青少年戏剧及戏剧教育班。我为戏校开设编导班,从香港请来了一些有经验有名气的编剧家来给同学上课、分享经验,其中包括杜国威先生、陈敢权先生、余翰庭先生等,导演课就由我自己担任。

  2005年暑假,学校要上演一个戏,要排甚麽戏好呢?我个人认为要让社会人士觉得戏校有成绩、值得家长把子女送进这里学习,就必定要把学生放到舞台上,让观众看到他们是那麽的好,有好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那麽,学校的声誉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舞台技术的专业配合也很重要,只有整体配合得好,才能给人专业的感觉。

  很高兴陈栢添校长同意了我的看法,就着当时表演班最高班同学的人数及年纪,为了让他们容易理解角色和表达情感,决定要找些和他们生活相近的写实戏剧,最终敲定了翻译剧美国剧作家纽‧西蒙的《少年十五二十时》。这是一个讲年轻人成长的喜剧。我请来了香港着名的布景、灯光、和音乐方面的设计师来为舞台演出设计,而这些设计师们本着帮忙培养澳门年轻戏剧接班人的热心,情愿少收报酬(包括我自己),不怕港澳两地间的奔波,就这样把一台具专业舞台技术的演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同学们也很努力排戏,我是他们的导演、也是他们的老师,排练就是等於上表演课。经过几个月的排练,2005年8月《少年十五二十时》上演,开戏校公开演出全部由学生担纲的先河。演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受到大家的欢迎,并入选了第六届两岸四地华文戏剧节代表澳门的剧目,2006年将到香港演出。文化局向来重视澳门演艺学院,演出後何丽钻局长,和王世红副局长约见了我,要求我留下,继续为戏校工作。就这样,2005年9月起,我就成为了戏校的全职导师,担任了之後长达七年多的学校「艺术指导」工作。

  表演艺术不同一般课程学习,「实践」是很重要的一环,不单在课堂上上课,也着重踏台板,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要到台上才学到,要理论与实践并行。当时编导班每月都有工作坊,这是一个内部演出,演出时全校表演及编导同学都要出席观看。编导班与表演班同学一起,实践堂上所学。而每年暑假前更有汇报演出,编导班同学创作一个十五分钟的剧本,及导一个十五分钟的片段小品或编剧同学写的作品。除了上课,他们的实习机会很多,同学间并互相支援支持,甚至担任後台工作,让他们对舞台的前後台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也让全校同学在一个相互支持的氛围中成长。在学年结束时,每班都有结业演出,排练多在晚上及星期六日进行,整间学校热闹得很,演出就在学校礼堂进行。渐渐的,课程多了学生多了排练多了,就显得课室不够了,我们需要更多属於戏校上课及排练的地方。这时,刚刚文化局迁入塔石新址,原来在友谊大马路海景花园新安花园的办公室全层就拨给了戏校使用。

  经过装修,这里有教员室、大小不同的几个课室,其中较大的一个可以当黑盒剧场用。有图书室、道具室、服装间、甚至有化妆室。开办的课程也多了,除了有系统化的表演一二三级、青少年表演班,还有儿童班,再加上编导班、後来的舞台设计课程、舞台化妆班、甚至默剧班,真是热闹得很。

  接下来的几年,每逢快到暑假,每个课程每班级都有结业演出。除了利用旧校礼堂作为公开演出场地外,表演最高班每年都在文化中心小剧场作专场演出。在澳门七年来,我为表演毕业班导了《少年十五二十时》(2005)、《创奇者》(2006)、《上海屋檐下》(2007)、《赤脚走公园》(2007)、《麻烦家,姊妹花》(2010)、《逝影如风,永恒在背後》(2011)。

  特别是被邀参加2007年澳门艺术节亦是纪念中国话剧发展一百年的大型演出《上海屋檐下》。这个戏的演员包括表演班、编导班、儿童班,以及毕业了的校友。过程中我带了两个主要演员到上海作资料搜集,在上海戏剧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参观了剧作者夏衍故居、参观了上海的弄堂房子、参观了龙华烈士塔,并了解三十年代的上海生活状况等等。这些都给全剧演员理解剧本、理解角色有很大帮助。《上海屋檐下》是个写实主义的戏,布景设计师把上海弄堂房子的两层楼搬上了舞台,为了早日适应,在接近演出的排练期间,我们整个剧组到深圳观澜布景厂去作实景排练,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演出时我们在舞台上的前沿挂上了覆盖整个舞台的白幕,然後把搜集到的关於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状况制成影片,投射在白幕上作为序幕,让观众了解多点关於戏的背景,容易进入距离我们遥远的年代及地方。这个演出由於是放在澳门艺术节演出系列,观众来自各地,他们有很好的反响。甚至现在,从网上搜索《上海屋檐下》资料时,会发现澳门演艺学院的这个演出剧照是和国内众多专业剧团演出的剧照放在一起。这个演出是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的一个骄傲,但可惜戏校没把这个演出的点滴纳入介绍整个学校多年活动的「活动情报」资料项目中,向外发放。之後,我们还排了《常规与例外》、《仲夏夜之梦》等经典剧目,参加澳门艺术节在佑汉的户外演出。《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期,适逢四川大地震,学校还以这个演出为灾民筹款。

  2009年,学院成立青年剧团,由戏校老师、学生精英组成演员团队。首个演出《天琴传说》,剧本创作由专程从加拿大应聘回澳担任青年剧团艺术总监的李宇梁先生负责,而我就担任导演的工作。《天琴传说》由於角色年龄的需要,我们从香港请来了前辈叶进先生及黄文慧小姐来参演,他们的成熟演出,也给青年演员一个很好的示范。青年剧团此後亦演出了多个剧目,有翻译、有原创,并曾从台湾请来名演员台大戏剧系老师姚坤君来办工作坊,训练团员以及担任《憎死哈姆雷特》一剧的导演工作。除了姚老师,也请来了着名的邓树荣老师、邓伟杰老师、李国威老师等着名的香港戏剧工作者来担任导演及演员工作。

  在2005至2011年,编导班同学在学习上也有不错的成绩,他们参加了2008年第七届澳门文学奖戏剧组的剧本比赛,获得冠军、及三个优秀奖。2009第八届澳门文学奖戏剧组获得亚军及季军奖。2009年澳门青年剧本创作奖获得两个入选奖。2010年的澳门青年剧本创作奖获得了季军及两个入选奖。除了参赛,其实每年编导班的同学都有不错的剧本创作出来,这些就是澳门戏剧的接班人,这些青年人的本土剧本创作,真的希望能受到学校及社会的重视,为他们出剧本集,留住创作的火花并得以传承,到底他们都经过努力、经过受专业老师的指导和鼓励而创作出的好作品。

  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那些年培养了不少有潜质的戏剧工作者,他们毕业後除了加入青年剧团外,有的成为自由身全职演员,有的考入国内外的艺术学院继续学习,成为专业戏剧工作者。这些艺术学院包括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台湾大学戏剧系、台湾北艺大、台湾台艺大、台湾文化大学戏剧系、香港演艺学院、甚至北京电影学院等等。他们学成归来亦投入澳门专业戏剧工作中,甚至创立剧团,为澳门戏剧事业尽一分力。澳门今时今日的戏剧发展,演艺学院戏剧学校绝对有一定的贡献。期待真正撰写和研究澳门戏剧发展史的学者们,将来能给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有个公正客观的肯定。

  2005年至2011年那美好的七年。

  祝愿澳门演艺学院有更辉煌的未来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