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戏剧的情缘》

作者:殷庄正

 

  我真正接触戏剧的时候是初三那年,那时我刚转校到澳门。面对完全陌生的同学,我使出惯用的手段,用沉默包装自己,我的包装非常成功,以至於一度有人以为我是哑巴。但是,我的家里人很快发现了这一情况,於是便擅自帮我填写了一份报名表,递交到演艺学院戏剧学校。等我知道这件事,生米已成熟饭,想不吃都不行。无奈下,我硬着头皮,黑着脸,几乎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拿着那张报名表与一份自我介绍到戏剧学校接受面试。坐在学校的椅子上,我细细的打量着这个光亮又陌生的环境,打量着同处於这环境中的几个看似与我同龄的男女,而他们似乎也在悄悄地打量我。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些人会成为我日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考试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几乎毫无准备的我在自己那“浮夸”的演技下成功的进入戏剧学校。我们班的老师是一个既年轻又随和的人,他光着脚趾,穿着拖鞋,以一种潇洒的姿态在教室内等待我们,我忽然有种进家门的感觉,就在这温暖的感觉中开始了第一节课。

  很抱歉我不能详细介绍课堂内容,可能因为太紧张或者说是兴奋吧。总而言之,在第一个学期,我应该是全班请假次数最多的那个,有时甚至连一些集体活动都没能参加。那时的我对这个课程并没有多大兴趣,因为我觉得这门课程对於我来说没有什麽意义,不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硬逼着自己去说一些不想说的话吗?迫於压力(主要来自我妈),我还是坚持去上课,不过经常会请假,一直持续到学期末,到了考试那一天,我成了班上唯一一个只知道剧情,别的什麽都不知道的人,因为连排练我都没去。面对着几乎一无所知的我,与我同组的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你到底是来干甚麽的……?”

  说来奇怪,在几乎自我放弃的情况下,听到这句话,我竟然冒出一丝愤怒“我来干嘛?和你有关系吗?”就是这一丝愤怒,让我萌发了要认真考试,证明自己的念头,而这个念头是建立在仅仅读过几次稿的基础上,有时自己都觉得惊讶,真想问问当时的我“到底是谁给你的自信?”。

  考试结束後,由於我的临场应变能力,在一众表扬名单中难得听到了我的名字。这让我第一次对戏剧产生了一点兴趣,并且为自己的长期请假而感到愧疚,为了再次听到同学的认可与老师的表扬,我做出了继续学习的决定。当然,这并不表示当时的我已经喜欢上戏剧,仅仅只是想再次看见那些认可的眼神。

  曾有人说过“学校就是第二个家。”确实,戏剧学校是我第三个家。在青三的时候(青少年戏剧三级),我迎来了戏剧最大的一场考试,一场属於我们自己的演出。名称,剧情,台词全部由我们来定。在将近几个星期的讨论後,我们选择了一个大家都认为合适的题目,叫“Alter ego”。

  当我看着那写在白板上的黑字的时候,忽然间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坚持下去,而是在第一次考试後就放弃,如今的青三会是一个什麽样子?”谁知道呢,毕竟时间的长河中没有逆流,没人可以回到过去。不过我想,那样的青三应该就不完整了吧,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比方说:“少了太神和失忆,这个班上就会少两个特能搞事的人。少了原子笔,这个班上就会失去一个音乐担当。少了可乐,那麽我可能就是班上最黑的那个。少了凝希,或许我们会失去一个很好的导演。少了雯雯,没有人能再扮演霸气老妈的角色。少了淑女,班上的投球高手或许会变成另一个人。少了Fiona,也许再没人可以上演女儿的身份。少了Joker……”我们班从开始的十六人,到现在只剩下九人。三年时间,改变的不止是人数,还有我们的内心。在这三年中,我最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我们的老师梁奋佳对我说的:“你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时候,就要清楚自己是在扮演另外一个人,而不是继续扮演你自己。”

  人的一生很漫长,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要扮演很多个角色,学生、儿子或女儿、丈夫或妻子、老师或家长。这些角色帮助我们做出选择,哪怕看起来很愚蠢的选择,就像当初我做出继续学下去的决定时,也曾矛盾过。放弃意味着妥协,但是很轻松。坚持意味着承担,却很艰难。不管如何,自己的选择,即使赌上一切也要继续走下去。

  有一位戏剧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个星期花三四个小时在这里,不算太多,但究竟有什麽用呢,我想应该是使命感吧。”在此借用他的金句,希望他不要在意。确实,为什麽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在戏剧上呢?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交了学费吗?不,不是的。戏剧给我的改变是由内至外的,让我走出自我封闭,更好的融入生活;使我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帮助我建立自信,加强沟通能力。

  借此文章,感谢三年来戏剧学习生活中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老师及同学。当初,是戏剧选择了我;如今,我感谢戏剧给予我的一切。对我来说,这是最好、最正确的选择。